发布时间:2025-10-15 18:11:41    次浏览
他曾是保送北大的学霸,一路拿到美国的两个硕士、教育学博士。他曾在美国当大学教授、做小学校长,怀着教育的梦想回到中国。如今,他掌门一所以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现代书院,一所国际化的中式学堂。他就是培德书院国际学校总校长钱志龙博士。 一个长得不太像校长的校长我是钱志龙,在上海出生长大并读完中学,保送北大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用北方的豪放大器去中和一个南方小男人的细腻敏感。后来又去了美国, 用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去深度体验美国教育。在旅居美国的九年里,我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修了传播学硕士,在夏威夷大学修了文学硕士,最后拿到了南加州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但留学绝不是为了一纸文凭,更是一种生命体验。留学期间,我也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我当过小学校长,大学教授,管过幼儿园,带过研究生,给教授做助理,在食堂端盘子,做过家教,干过翻译,卖过字画,开过卡车,摆过地摊,甚至打过黑工,还做过电视台新闻主播。我认为老师的经历越丰富,眼界越开阔,就越能用更包容、更柔软而不裁决的心态去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就更有可能为他们的未来建构一个更大、更平和、更梦怀高远而宠辱不惊的格局。 钱志龙博士于培德书院国际学校给孩子们上世界公民课现场做一名老师,可能眷顾到几百个孩子的成长;做一名校长,可能影响到几千个学生的生命。但需要帮助的孩子的数量远远超过这些数字,教育领域还有太多的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 我更希望成为一名有使命感和呐喊声的教育学者,让更多的人关心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并开始思考一些有关教育最本质的问题。当年北大保送生质疑中国教育?2014年11月,我的一篇题为《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的公益讲座被几百个公共微信号和网站广泛转载,阅读量不下千万次。这次讲座虽然得到普遍共鸣,但也引发了质疑的声音:一个中国教育体制的受益者怎么反过来批判中国教育;当年的北大保送生怎么对着中国教育摇旗呐喊? 钱志龙博士于培德书院国际学校《熊掌和鱼》演讲现场对此,我想说:“我只是个幸存者。大多人付出了同样艰苦的努力和惨痛的代价,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用“迈入名校门槛”定义的成功,是否真有人们想象的含金量,是否可持续,是否可转化为生产力,都是有待论证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当代)教育要检讨的是应试的部分,是办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测评方式出了问题。而凝聚了东方智慧哲思的古典中式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内容,都是毫不逊色于西方的。这个观点在我的《熊掌和鱼》系列讲座的第二讲“古典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不谋而合与殊途同归”中得到了具体阐述。 钱志龙博士在给学校写春节对联如今,我将在美国当校长的经历和《熊掌和鱼》两次讲座的内容,分别集结成两本书《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熊掌和鱼: 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两本书皆图文并茂,一幅幅图片背后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思考、一个个感悟,让读者既看到中西方教育现实中的巨大差异,又可挖掘传统中式古典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及与现代西方教育的共通之处。两书皆得到十几家权威教育机构掌门人和教育期刊总编、十几名体制内体制外名校校长的联名推荐。 《校长日记:我在美国做校长》:一本容易读又不太容易读的书严肃点说,这是一本观察纪实,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呈现的“美国教育现场“,在活泼有趣的故事当中,藏着中西教育的比较和深刻思考。但作者的本意并非是对美国教育模式的全盘肯定和照搬,而是希望通过他的个人见闻和感受,引发教育者和家长们对有关教育本质的一些问题重新聚焦。随手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几段文字,不知不觉打动了你,掀起一阵波澜和震动,让你进而去想,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但这本书又不是一个药方子,也不是实用的攻略,抛出的问题也不一定给出答案,留给读者的是更多的思考、想象和探索的空间。诙谐点说,这本书读下来,体会到的是麻、辣、苦、酸、甜、爽各种滋味。作者在美国小学任校长三年,事无巨细讲到了学校如何设计课程?校区如何设计?班级如何设置老师岗位?学校都展开哪些活动?学校和家长如何互动?问题孩子和个性孩子的谐趣横生……细腻生动的文笔,引人入胜的讲故事能力,让读者欲罢不能。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书籍,说教不多,但从故事本身,足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递的教育精神和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生活就是一个段子接着一个段子,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我在美国当校长》不讲枯燥的方法论,不扮演严肃的教育家,只用校园里琐碎的日常,还原出“润物无声”的教育本色。——腾讯教育中心总监 潘鸿雁 《熊掌和鱼: 图解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两场看图说话的演讲钱博士2012年回到中国,迫不及待的希望用西方教育的经验来补充并改良中国的基础教育。2014年,他把十几年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浓缩在一场公益演讲里,热心的家长把他这场名为《熊掌和鱼——略带偏见的中西教育比较》的PPT拿去做成微信,短短几个月之内被浏览超过10000000次,各种冠以“字字珠玑”和“一针见血”的盗版和转载不下300多种。这场讲座虽然得到普遍共鸣,但也有人质疑他作为中国教育体制的“受益者”为何要“反咬一口”。他纠正道:“我只是个幸存者。很多人付出了同样艰苦的努力和惨痛的代价,却没有得到同样的机会。” 他也进一步澄清说中国当代教育要检讨的是应试的部分,是办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测评方式出了问题。而凝聚了东方智慧哲思的中国教育,无论是理论还是内容,都是毫不逊色于西方的。这个观点在他的“熊掌和鱼”的第二讲《古典中式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不谋而合与殊途同归》中被阐述的淋漓尽致。两场演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逐步展开,并辅以音频、视频的形式让你走近现场。一幅幅图片背后是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思考、一个个感悟,既看到中西方教育现实中的巨大差异,又挖掘传统中式古典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及与现代西方教育的共通之处。——《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行有余力,愿效法先贤,助莘莘学子我近二十年的教育生涯,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一直就职于体制外教育,服务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这是我心头隐隐的憾痛。我自己出身寒门,求学之途这一路走来,除了靠父母克俭,恩师宠爱,勤工自立,还得到了各种奖学金的慷慨资助。从小受母训当知恩图报,如今行有余力,愿效法先贤,自2014年设立「钱志龙奖学金」,所有演讲、出版收入皆用来帮助弱势学生以续学业。以上的文字,希望对你和你的家庭对于教育有一些启发和思考。如果你也看到了我对于教育的热忱和真心,希望你能加入我们。【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看“润物无声”的教育本色】更多精彩内容